【观赏石与砚石】

【水晶专区】

【玉器与玉石】

【各类宝石介绍】

· 阿勇饰品网首页 >> 宝石知识>> 珍珠 (欢迎您咨询我们的专业顾问 - 北京总部电话:86-10-67122685 )

富贵华丽,宝石皇后------珍珠

  珍珠主要是女性的宝石,珍珠的美是这样的与众不同,珍珠的光彩又是这样的华丽高贵。有人甚至这样说:“连珍珠也没有的女人,不算是真正的女人。”这句有点极端的话也许可作为珍珠这个“宝石皇后”家喻户晓的一种注解。
   中国广西合浦珍珠的闻名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秦汉以后有关珍珠的传说、典故的文字记载更是比比皆是。例如东汉孟尝君任合浦沿太守时,改革弊端,制止合浦大量捕珠,使本已荒芜失珠的合浦沿海重新兴盛。“合浦珠还”的故事可谓脍炙人口。而历史上关于采珠人的艰辛的记载同样使人泪下,如明史就有许多珠民为完成“派珠”任务而致伤残,甚至葬身鱼腹的“以人易珠”的记载。
   中国历代王朝视珍珠为国宝,从清朝光绪三十四年慈禧太后死后陪葬珍珠的数量,就可略见一斑。据《爱月轩笔记》记载,慈禧死后棺里铺垫的金丝锦褥上镶嵌的珍珠就有12604颗,其上的丝褥上铺有一钱重的珍珠2400颗,价值132万两白银;遗体头戴的珍珠凤冠顶上镶嵌的一颗珍珠重达4两,大如鸡卵,价值2000万两白银(一说此珠是现今世界最大的珍珠,后被盗,现在日本,称亚洲之星),而棺中铺垫的珍珠尚有几千颗,仅遗体上的一张珍珠网被就有珍珠6000颗。传说掘盗墓的军阀孙殿英手下的一个排长 ,因盗得其中一珠,便成为暴富。据此我们便知这些珍珠的价值了,用“价值连城”来形容也恐难尽其一二。
   在国外,从罗马时代起,珍珠已成了皇室的专有品,如英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和凯瑟琳。德。麦迪斯就是极著名的珍珠爱好者。统治者为了独占珍珠的“豪华”,甚至采用立法手段来限制国民及一般贵族使用佩戴珍珠,只有皇室贵族才能享受其奢侈。如1612年,撒克逊人君主立的法规;贵族不能穿任何的金或银或珍珠装饰的衣服。大学专家教授和博士以及他们的夫人不能穿它们用在其仓皇饰品中。这种条文在宝石史中可谓绝无仅有。
   历史上关于一颗极著名的巨型珍珠“真主之珠”的传说也感人至深。1930年5月,菲律宾一位长的儿子去采珠时,由于力量不够,结果被一个巨蚌夹住了一起沉下海底。后来人们打捞他的体时,才发现了那颗高24CM,宽14CM,重达6350克的巨型珍珠。
   珍珠是6月份诞生石,代表着健康和“长寿”。在中国,珍珠还是一种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珍宝。中国古代医学巨著《本草纲目》就记载它有“滋润颜,镇定安神”的神奇功效。现今很多化妆品、倒模粉都纷纷打上珍珠粉、珍珠膏等来招徕顾客。因而有人认为戴珍珠项链对长期在办公室环境低头工作的人,有舒缓肌肉疲劳、解除精神紧张的作用。
1.珍珠的形成和养殖
   珍珠据其成因可分成天然珍珠和养殖珍珠两种,而据其来源则分为海水珍珠、湖水珍珠及淡水珍珠三种。
   珍珠成长水体微量元素的不同,珍珠的颜色也有差异,可分浅色组、有色组及黑色组三类。
   浅色组包括白色和粉红、玫瑰等色;有色组包括浅到中等的黄色、绿色和蓝色等色调;黑色组是指钢灰色--黑色的珍珠。黑色珍珠是珍珠中最名贵的,只产在世界有限的几个地方,如南太平洋的玻利尼西亚群岛海域。
   天然珍珠是蚌类软体动物受到外界物质,如海水中的沙粒、生物碎屑刺激而分泌形成的一种含有有机质的矿物文石颗粒。这种产珠的蚌类软体动物中有一层将壳与身体主要部分分开的套膜组织。套膜的外层称为外套膜或皮膜,皮膜可分泌出各种不同的物质形成壳及珍珠皮层。当海水中的“异物”如沙粒或细菌侵入到蚌的体内时,套膜中的一部分便会“包裹”起这种异物以减轻它对蚌的刺激。随着外套膜不断分泌出碳酸钙和有机质,一层层地包裹起这种异物,经过若干年,人们从海里偶然捞起这只珍珠蚌时,便会发现其内有一粒闪烁出迷人光彩的珍珠。
   以上就是天然珍珠简单的形成过程。
   在中国,很早以前(宋代),人们便发现了河里某些蚌的这种特殊的功能,并开始人为地在一些蚌的体内插入一些由铜、铝等做成的菩萨 等物,经过一段时间再把这些菩萨取出来,菩萨的表面便有一层外套膜的分泌物,它们具有珍珠一样的韵彩,因而深受欢迎。这也是最早的养殖珍珠(佛像珍珠)。
有时由于人们放入的这些物体太大,很多的蚌往往不能进行正常的分泌代谢,因而很快病死。
早期养殖珍珠产量是较低的。只是到了宋代,礼部侍郎谢公言发现在蚌内入由一些珍珠母贝(即壳)研制的珠,能大量提高蚌的生存率,并可形成外形与天然珍珠相似的羊珠时,真正的珍珠养殖技术才开始形成。
   18世纪中叶珍珠养殖技术传入欧洲,随后又传入日本,在日本开花结果、发扬光大,形成现代最大规模的珍珠养殖业。特别是日本珍珠养殖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以致有人将养殖珍珠说成是“MIKIMOTO”珍珠。
   现在的人工珠过程,一般分成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培育珠苗。先是在天然珠“池”(产珠的海域)收集能产珠的珠贝,进行珠苗人工繁殖,从孵化出的珠苗到长成插核的母贝,一般
   要经过2至3年时间。
   第二步是在长成的珠贝内殖入“珠核”。这是人工殖珠的关键,其“手术”一般由专业的技师完成。
   珠核一般是用某些特殊的蚌壳制成的圆球。如在广西合浦是用淡水蚌壳磨成小球作核;而在南太平洋群岛养殖黑珍珠,其核大多来源于密西西比河珍珠母切割抛磨成的小球。圆球的大小一般在1-10毫米之间,核的大小往往决定了日后产珠的大小。
   当关珍珠蚌被殖入珠核后,便会被单独放入网袋或串在尼龙丝中放回到环境变化小的海水或淡水中进行笼养2-3周,让“手术”后的母贝愈合刀伤并形成珍珠囊,然后放到养珠场放养。一般1年后,放入的珠核表面可增加0.3-0.75MM的珍珠层厚,养殖2年以上的则可达2-2.5MM。珠贝的成活率一般只有40%-50%,而只有75%的成活珠贝中含有珍珠。经过1至2年的养殖便可采珠。
   淡水无核养殖珍珠与海水养珠的唯一区别,是养淡水珍珠的“核”不是圆型的,养成的珠的形态也往往不固定,可谓千姿百态,而每个珠蚌一次产珠的数量也较海水珍珠多,因此淡水养珠比海水养珠要便宜一些。
2.天然珍珠与养殖珍珠的鉴别
   从上述珍珠的养殖过程我们便可以了解天然珍珠与养殖珍珠的不同,主要是在核上。天然的往往只是一些砂粒、细菌,核极小,甚至没有核,其生长环境是随机的,水体也无人为的影响。而养殖珍珠则有一个很大的核,珍珠的形成是在人工养殖场完成的。这样实际上就形成了两者本质的区别。
   天然珍珠中的主要组成成份“文石”是呈放射状、从里到外排列的;而人工养殖珍珠的核是“珠母贝”的壳层,因而其“文石”是水平层状向外生长的,只有到表皮增生的珍珠层才成放射状。
   虽然我们已经知道了天然珍珠与养殖的结构区别,但由于其成分及外观都极相似,要在不损坏珍珠的情况下鉴别是天然还是养殖实在不容易,这项工作也是所有宝石鉴别中最复杂的,有时甚至要在实验使用大型科学仪器,如X-光衍射仪等才能完成。但是作为经验,下面的一些方法是有用的。
   对于末穿孔的珍珠,可将它放在一个开1-2MM左右小孔的不透明档板前,在档板后面用强光照射,然后对着小孔透过的强光转动珍珠观察。如果是人工养殖珍珠,一般便可看见其核内部产生的条纹效应,即珍珠表面会出现一些明暗不一致的条纹。这种方法对于检测一些成串的珍珠更有效,如果成串珠都有条纹效应,便有足够理由怀疑它为养殖珍珠。但是,一些养殖时间较长、珠层较厚的养殖珠,有时也可不出现条纹,因而光凭没有条纹也不能马上肯定为天然珍珠,要给合下面的一些特征。
   对于一些已穿孔的珍珠,用强光照射穿孔,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如果是养殖珍珠一般能看到珍珠内有一条褐色明显的界线,那是殖入的核与后来生长出来的珍珠层之间的分界部位。
   用比重液进行区分。一般养殖珠由于其核是珍珠母贝壳,比重较一般的珍珠层大,养殖珍珠平均比重一般在2.75-2.76之间。而波斯湾天然珍珠比重平均为2.71变化;澳大利亚的天然珍珠比重变化在2.66-2.78之间。因而可以在比重为2.89G/cm2左右的三溴甲烷溶液中投入一块比重为2.72GCM2的冰洲石,然后缓慢加入二甲烷溶液,直到冰洲石处在漂浮状态,这时得到的比重液的密度为2.72左右。如果将珍珠投入,则80%的天然珍珠会上浮,而90%的养殖珍珠会下沉。但是必须说明的是,这种方法对珍珠的品质有影响,会使珍珠容易变质,从而易损坏,因而如不是大批量的抽样,最好不要做单独鉴定。
   天然珍珠由于生长时间长,珍珠层厚,因而一般“珠光”圆润厚实,且表皮光滑,少“疱”。
   多数养殖珍珠由于养殖时间短,往往1-2年甚至几个月就取珠,因而珠层薄,光泽带“蜡状”,珠光“浮”浅,更加上人工养殖珍珠的水体容易受微生物等生物病菌的侵扰,在养殖珠的表面往往易形成一些凹的小“脓疱”。
   当然,上述鉴别方法是经验性的,只能作为综合的参考依据。
3.珍珠与仿制品的区别
   由于珍珠深受女士们的喜爱,加上珍珠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周期,以及天然珍珠逐渐减少,刺激了珍珠养殖业的发展,同时也促使了许多珍珠仿制品的出现。
   目前,在市场上经常出现的珍珠仿制品是用珍珠贝壳磨成圆球,再“涂”上或用真空处理上一层“珠粉”做成的工艺珠。这种工艺珠的表层大多并非真正的珍珠粉末,而往往是一些“化学代用品”。
   一些非法谋利者,常常称这种工艺珠是用天然珍珠粉压成的珍珠,比真的珍珠更有益身体云云。有的则将此种贝壳称为“南洋珍珠”,当成真的珍珠而谋取暴利。
   从珍珠形成过程及工艺珠的制作过程,我们可以了解两者虽然核是近似的,但其实却不同。养殖珍珠是由蚌分泌出珍珠层包裹而成的生长周期长且对人体有益。而工艺珠则纯粹是“工艺“产物,可以大量生产,因而两者价格相关差几十甚至几千倍。
   除“贝壳珠”外,还有一些用塑料或玻璃做核而在表面染上一层“珠粉”或其他化学物质做成的假珠。
真珍珠与这些“伪珍珠”的区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其一,伪珠是人工粉末“吸咐”或“浸涂”在核上的,其表面往往较薄,易发生“脱皮”现象。而天然或人养殖珠则一般不会发生“脱皮“。
   其二,伪珠的光泽虽然也明亮,但显得过于“单调”和尖锐,而没有真珍珠的那种珍珠韵彩。
   其三,贝壳珠因价值不大,因而做核时,抛磨往往不够。有些核经常残留一些直的小平面,“涂”上表面后,因粉太薄且均匀,无法填补这些平面而成弧形,因而在做成的珠上往往也有小平面。而天然珍珠不会出现这种平面。人工养殖珍珠养殖较长的,往往也没有这种平面。
   其四,质量一般的天然珍珠及养殖珍珠的表面往往有一些小的凸 ,但伪珠的表面则往往平滑。
   其五,真正的珍珠用牙轻轻咬,会有砂感,而伪珠往往是滚滑的感觉。另外,真珍珠的手感较冷,而伪珠往往温腻。结合以上特征,一般就可将真珍珠与伪珠分开。
   但值得一提的是,国外有用“东方香料”--一种从鱼鳞中提出鸟嘌呤生物晶体浸泡几十次做成的充蜡玻璃伪珠,它与真珍珠很像,也具有珍珠光泽,但仍可从其表皮光滑,在偏光仪下具均质性,而天然或人工养殖珍珠则为非均质性等性质来区分。
   对于一些染色或用放射性改色的珍珠则要特别小心。例如,有些黑珍珠就是用这两种方法处理而成的。区分天然黑色与人工染色珍珠的方法是用棉球蘸些稀硝酸(20%),在珍珠不显眼的地方拭擦。如是用银盐处理黑珍珠,则会使棉球变黑。但这是一种破坏性的方法,使用时应小心。而用辐射改色的黑珍珠的检验则不是很容易的事,有时要采用光谱荧光摄像仪才能进行区分。有人认为,如果小于8CM、且颜色呈灰色、绿蓝色调的黑珍珠,则大多是辐射改色或染色的AKAYA珠。
4.珍珠的分级及评估
   珍珠最初是根据大小来进行分级的。当珍珠从珠蚌中取出来后,要非常小心地清理好表面,然后据大小过筛分出几个级别。在同一级大小的珍珠中,又根据质量的好坏分成ANC等级别。
   例如,我国著名的合浦珍珠的等内珠一般分成四等。一等品是指呈圆球或半圆球、直径在10毫米以上,表面呈玉白色,珠光圆润光滑的珍珠。二等品为圆球形、长圆形、水滴型等形态规则,大小不等,色泽较一级略次,珍珠表皮光滑细腻呈粉红、玉白、浅黄色等色的珍珠。三等品为圆形、长圆形、扁块形等有珠光但往往可见细纹的各色珍珠。四等品为珠光差、形状不规则,珠表面往往有沟纹的珍珠。
   从以上的分类我们不难看出,珍珠的质量分级及价值的评估主要是根据如下的几个因素。
光泽  珍珠的光泽是其美最突了出的因素,又称为珍珠韵彩。对珍珠而言,大小固然重要,但要是没有光彩照人的珠光,那么再大的珍珠也只能做“标本”。光泽的好坏,涉及珍珠养殖的时间长短、珍珠层的厚度、长珍珠的蚌的健康情况等因素。只有在最有利的生长环境下,经过较长时间如3-4年生长的珍珠,才可能珠光闪烁,光彩照人。因此光泽是评估珍珠价值的第一因素。
大小  在光泽好坏已定前提下,珍珠的大小是评估其价值的重要基础。中国人有“七分珠八分宝”之说,是说珍珠超过八分重就是宝贝了。而一般珍珠的价格是在某个档次的基础上价上重量的平方,因而珍珠重量对价值的影响有些像钻石是不容忽视的,这一因素对天然珍珠尤为重要。
形状  对于珍珠,人们一般喜欢给一些形状规则的珍珠出好价钱,如圆球形或水滴形、椭圆形等。而对于一些不规则形态的珠,则不愿出价。当然,有时也会有例外,特别是一些珠宝收藏家,他们往往对一些奇形怪状的珍珠(异型珠)感兴趣。在中国,球形珍珠又被称为滚盘珠,这种珠放在盘子上会随意滚动。
质地  质地是指珍珠的结构及表面特征。一点瑕疵都没有的珍珠是极少的,但珍珠表面出现的一些划伤、凹坑以及凸疱等会影响珍珠的总体价值。因珍珠蚌健康状况不好或营养不良而在腰部出现白斑环的珍珠则被称为病珠,和有腰线的珍珠一样,都同样的卖不起价。
颜色  有时颜色对珍珠的价值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特别是同一档次的珠中,如黑珍珠则较一般的珍珠值钱。但发黄色的珍珠却不受人喜爱,因而中国人有“人老珠黄“的成语,是认为泛黄色的珠就像”人老“一样缺乏青春活力,因而自然价值较低。但是要注意的是,有时颜色对价值的影响并不是固定的,特别是对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而言。同一种颜色,人们的态度有时会截然不同。如美国人喜欢粉色及玫瑰红色的珍珠,中国人喜欢白色珍珠,而日本人则钟情金黄色的珍珠。
搭配  这一点主要是对一些珠串及组合在一起的珍珠首饰而言的。如果分级得当,颜色、形状、光泽等都能相互呼应,珍珠之间组合和谐,那么整串珍珠或首饰的价值可能超过珍珠单粒价值的总和。
   对一些已钻孔的珍珠,钻孔的好坏对珍珠的价值也有影响。例如对一些表面局部有瑕疵,如凹坑及凸疱的珍珠,如钻孔得当,可能就使其瑕疵消失,并提高其档次。
   珍珠的价格实际上就是以上各种因素,加上市场供求因素综合的结果。
5.世界著名的珍珠产地
   世界上天然珍珠的重要产地是波斯湾沿海地区。这种珍珠商业上称为“东方珍珠”。它通常有奶油白色的本体色,并有良好的珍珠光泽和韵彩。
   其他著名产地有斯里兰卡与印度之间的MANAAR海湾;澳大利亚西北和东北岸、南海诸岛及墨西哥海湾、日本、中国等等。而养殖珍珠最著名的产地是日本、中国及澳大利亚。
   另外,法国及美国、印度等还是比较著名的珍珠加工销售集散地。
6.珍珠首饰选购要诀
(1)选购珍珠,最紧要是要选珠光圆润、韵彩柔和的。通常,珠层厚、珠光好的珍珠除了主体色外,都会有伴色。如白色中泛出粉红或奶油色,这是韵彩所致。
(2)皮光细腻,皮质致密,表面没有或少有凹凸疱的珍珠为上选。如果是作珍珠戒指或耳环等首饰,有疱也应在不显眼的位置。
(3)除了有特别用途外,最好选形状规则的珍珠,如圆形、椭圆形等。如做坠子,水滴型也是很好的选择。
(4)珍珠的颜色选择实际上可各取所需。因养殖珠收获后多会有漂白去脏的工序,因而有时很白的珠,并不比呈某种天然色彩的珠好。但是,明显泛黄及色彩太浓的珍珠(黑珍珠除外),也很难搭配。
(5)在同样的价格下选珍珠项链,应留意珍珠在形状、颜色等方面的搭配。搭配好的较搭配差的佳。

首 页 | 关于我们 | 订购流程 | 联系我们 | 在线帮助 | 版权信息 | 售后服务 | 饰品知识 | 支付向导 | 运输方式 | 确认汇款 | 订单查询
  Copyright @2005-2009 AYJewelry.com [北京市普天成律师事务所-法律支持] 京ICP备05035978号

阿勇时尚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使用网站内任何图文.

咨询请点击点击即可咨询欢迎咨询 您的IP地址为:3.21.3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