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连城――古玉
一、古玉简介
我国自古被称为“玉石之国”,不仅盛产玉石,而且其应用也具有悠久的历史。旧石器时代的北京人、蓝田人等已开始使用石制工具,但当时,猿人们考虑的仅仅是石料的坚硬程度和制作便利。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人们对许多质地细腻、硬度高、断口锋利的玉石类岩石(如玉髓-燧石类)的认识,开始出现玉石制作的粗糙石器工具。至新石器时代的晚期,除了细石器生产工具之外,人们已拥有一些非生产性的玉器,如玉璜、玉壁等,不过玉雕工艺简单。进入青铜时代后,随着生产力和社会文化的发展,玉器成为权力、等级和吉祥的象征,开始了玉器文化的初盛时期。在此以后,中国玉器逐渐偏重装饰品,玉石品种渐多,玉石质地渐佳,玉雕工艺趋于精细,直至明清进入玉器发展的鼎盛时期。
1、礼玉
礼玉即古代用于祭祀、朝贡与交聘等仪式上使用的玉器,此类玉器以奴隶制度的殷商、周等朝代为盛。《周礼》记载,礼玉有璧、琮、圭、璋、璜、琥六种,通称“瑞玉”。
玉壁:为中心有圆孔的扁圆形玉器,自新石器时代晚期起出现。古代依据璧体(肉)宽度与中间的孔(好)宽度的比例又将它们分为璧(中心孔直径为全璧直径的三分之一)、瑗(孔为璧直径的三分之二)、环(孔为璧直径的二分之一)。
最有名的璧为春秋战国时的和氏璧。楚人卞和在荆山和得一玉璞(即玉料),献于楚王,反被不懂玉之人诬为欺妄国君,二次治罪,被刖(砍)去双足。卞和在荆山日夜抱璞哭泣,泪尽继之以血。后来楚武王命识玉之人理璞(琢磨)之后始知为稀世之宝,取名“和氏璧”。后赵惠王得到了这块玉壁,被秦昭王知晓,以十五城池相换(即“价值连城”一词的出处)为幌子,意欲夺宝,赵国蔺相如自告奋勇,携璧赴秦,在殿上大义凛然,誓与玉壁共存亡,终于令“完璧归赵”。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命李斯手篆、巧匠雕刻,将玉壁改制成"传国玉玺"。玉玺经多世相传,至后唐李从珂手中时,因契丹人与叛臣勾结攻打京城洛阳,李抱玉玺登玄武楼积薪自焚,自此玉玺失传。
古代玉玺为贵族的礼器,或作为信物、装饰物用,汉墓中常见有玉壁陪葬品。
玉琮 为一外方内圆的柱状管形玉器,外部常与几何纹饰。据《周礼·考工记》记载,琮的大小规格与其主人地位应配称,可知为古代仪礼之器。玉琮盛于新石器时代至殷商,如江浙一带良渚文化遗址所出土的玉琮就最有特色和最著名,其中有的还雕有兽面纹饰。汉朝以后,玉琮极少出现,至明清复有仿古玉琮出现。
玉圭 上尖端为三角形,身为长方形的玉片。由于形状似武器,不少专家怀疑它是否为礼器,《周礼》记载的多种类型的玉圭,也未曾有过出土。玉圭在殷墓中就有出现,最盛行时为周代,其后直至明清均有制作。
玉璋 形状似半边圭,故有“半圭为璋”的说法。殷墟中就出土有大量的石制璋,但性质确凿的玉璋极少出现,出土的大多只能称为“璋形玉器”,有人认为它们仅仅是一些玉制武器。据记载,璋与圭一样为礼朝的器物,有“诸侯朝王以圭,朝后执璋”的记载。玉璋多见于商周的墓葬中,其后少见。
玉璜 形状似弯月的玉器。虽然有“半壁为璜”的说法,但所出土的玉璜常仅有三分之一璧,弯弧的内端常有饰孔饰雕。玉璜多见于殷商至汉代文物中,通常作为朝聘、祭祀和丧礼时用的玉器,但小型者可能主要用于佩带,故有“佩璜”之称。
玉琥 具虎纹或形似伏虎的玉器。殷商至汉代文物中常有类似器物出现,但是否属于仪礼中使用的瑞玉,则有不少争议。
2、饰玉
饰玉泛指由玉石雕琢而成的佩玉、陈设与实用玉器、玉制镶嵌饰物等。
佩玉 系人们佩戴以求美感或尊贵感的玉器,自新石器时代至现代均盛行不衰。古代的佩玉有:玉坠、玉笄、珥珰、玉玦(耳环状)、玉珠、玉璜、玉璧等。其特点是个体较少,基本上有可穿线的孔洞等。
陈设与实用玉器 有玉玺、玉枕、玉马、玉辟邪、玉盘、玉盏、玉杯、玉座屏等。除了实用形状之外,多以人物、鸟兽、神话等为题材进行雕刻,饰纹与佩玉等玉器一样,常为:龙纹、蟠螭纹(面似兽身似龙的神话动物)、饕餮纹(传说中贪食的恶兽)、谷纹、蒲纹、蚕纹、回纹、云头纹以及其他图案花纹、
镶饰玉 有玉带钩、玉剑饰(包括剑首、剑格、剑鞘带扣、剑鞘末玉饰)等附饰于其他器物之上的玉件,其中玉剑饰盛行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代。
3、葬玉
葬玉专指那些为了所谓“保护”尸体或起神话、巫术作用而随死人入棺的玉器,并非泛指其他可以埋入墓中的玉器具。葬玉包括:
玉衣 即用金属(金、银、铜)丝线将玉片穿缀而成的尸罩,相传可以保存尸体不腐。至今所出土的玉衣均为汉代,如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是由2498片软玉、用1100克金线穿制而成的。玉衣葬盛行于汉朝,后为曹丕所禁。
玉塞 汉代盛行以玉器填塞死者九窍之风,称为玉塞,又分眼塞、耳塞、鼻塞、口塞、肛塞、生殖器塞,目的也是为了保护尸身。
含玉 即为含于死者口中的葬玉,多雕为蝉形,因此也称为玉蝉,从西周至东汉均有此习俗。
握玉 为死者握于手中的葬玉,一般为雕刻成璜形、豚形的长条状玉器。
二、历代玉器特征
由于各时代的生产活动、加工工具、工艺水平、文化及流通情况不同,各时代的玉器的使用性质、外观工艺、玉质相应地有所不同。
新石器时代 为玉文化的起源时代,玉石与石头的分别尚未被完全认识。在太湖地区的河姆渡和良渚等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玉斧、玉铲、玉刀等生产工具及玉箭簇、玉戈等兵器,此外还有玉璧、玉璜、玉珠等装饰品。其工艺特点是实用性强,玉器简单平素而少饰纹和图案,工艺粗糙,造型也常不太规则。玉质以质地较软的岫玉类为主,也有黄玉、青玉、墨玉以及绿松石、玛瑙、水晶等。
夏商周时代 由于进入了青铜时代,玉石渐趋贵重,在人们的概念中,玉石和石头已有明显区别。随着奴隶制度的完善,进入了玉礼器的鼎盛时期。各种玉器有:玉璧、玉琮、玉璜、玉圭、玉璋、玉环、玉佩、玉觿(注:古代用骨头制的解绳结的锥子)、玉簪等礼玉和饰玉,玉斧、玉铲、玉刀、玉铖、玉戈等工具和兵器,还出现了猪、牛、羊、鸟、兽、人等工艺玉雕。它们的工艺特点是较前稍为精细,有的玉器具立体镂空、平面浮雕等,线条略为简单,造形粗犷而形象较为逼真,反映出人们的审美能力和玉器加工工艺水平的提高。玉质多为青玉、白玉、岫玉、墨玉、碧玉等,也有绿松石、玛瑙、水晶等珠形饰物。
秦汉至唐代 进入铁器时代,用玉作生产工具、兵器已属少见,由于奴隶社会的消亡,玉石用于礼器者亦日益减少,作饰物者渐多。这个时期的玉器有玉璧、玉镯、玉环、玉玺、玉带钩、玉剑饰以及葬玉等,特别是汉代盛行玉匣葬(玉衣葬)用的玉衣更是这个时期的珍品;唐朝兴佛教,许多玉器便为佛像或佛像饰物、佛教用品;唐代的玉器还被赋予浓厚的神话色彩和生活气息,人物形象日趋丰满和逼真,线条也较精细。所用的玉料中除了岫玉之外,新疆软玉大量出现,玉质有青玉、黄玉、墨玉、白玉,其他玉石品种也逐渐增多。
宋元时代 玉器的南北民族和地方特色较浓,两宋玉器以龙凤呈祥图案为多,也有较多的仿古风格的玉器,如玉玺、辟邪、釵、簪、环、杯、洗具、压尺等;北方诸民族的玉器以花、鸟、走兽、鱼等图案为主,多为佩饰和镶饰品。
宋代的玉器琢磨工艺有很大的飞跃,已出现了俏色玉雕,作品浅磨深琢、浮雕圆刻,花纹复杂而精致,许多作品达到了形神兼备的程度。元代的出土玉器数量极少,可能因为元朝统治者对使用玉器有一套等级森严的制度的缘故,但元朝帝王的宫殿里却是无处不有玉;现存于北京北海公园团城的“渎山大玉海”曾是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在开国大典上请众人饮酒的盛具,它由一块杂色墨玉雕刻而成,器高0.7米,直径1.5米,可盛酒3000公升,造型浑厚雄伟,气盖山河,外壁雕有海兽、波涛等浮雕,为元玉中的传世之宝。这个时期的玉质主要为青玉、白玉、墨玉以及玛瑙等。
明清时代 为古玉发展的全盛时期。苏州及京城能工巧匠云集,琢玉大师扬名,玉雕工艺极多,玉器作品形态逼真、工艺精湛,各种浅刻、浮雕、圆琢、隐起、镂空、“巧做”技术高超,用料也相当考究。除了软玉之外,清时大量使用翡翠,各种佩玉、饰玉、陈设及实用玉器遍及民间。其时有乾隆皇帝命人耗时十年,将新疆巨大的和田玉运至(-172)扬州,由全国琢玉高手雕琢成世界上最大的玉器“大禹治水图玉山子”,其高2.42米,宽0.96米,逼真地展现了大禹治水时劈山开河的气势。
三、古玉的鉴别
古玉的鉴别,主要从玉质、器形、纹饰和工艺技巧四个方面入手,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对比,鉴别真伪及年代。如必须注意玉器的艺术风格;注意从造型、纹饰、技法、玉色、玉质等各方面的情况入手作全面的分析比较;注意某些具时代性的重要特征的出现,如龙纹中的头、腿、爪的纹饰的演化及蟠螭纹的变化。
此外,在考古活动中,可依据墓主人的身世、出土的其他文物以及出土地层和伴随物品的放射性测年(如14C)等方法确定时代,但须注意的是,墓主人可能用前代的玉器来伴葬。
鉴定古玉,还必须确定古玉的玉质,有关的内容已在前几节介绍,这里不再重复。收藏者和鉴定者不仅需要知道古玉是属于哪一类玉石,而且要进一步了解产玉的地点,这对了解古玉的古文化价值有相当大的意义。目前多数人认为新疆和田和叶尔羌流域为中国产玉的中心,数千年来,从该处输入内地的软玉估计不少于1万吨。除软玉之外,我国传统的玉石还包括湖北的绿松石、河南的南阳玉,以及遍布各地的岫玉、玛瑙等。在考古发掘中,有时还见到少量的水晶、紫晶、祖母绿、碧玺、钻石等宝石,以及珍珠、象牙、珊瑚、琥珀、煤玉、贝壳、骨器、龟甲等工艺品(属有机宝石)。翡翠虽也属中国传统玉石之一,但进入内地历史不长,虽然诗书中提及早于唐宋,但我国目前发现的文物中没有明朝以前的翡翠,故有专家认为清代以前记载的翡翠可能仅为碧玉而已;此外,古书中常提及云南产翡翠,但至今未找到任何云南产翡翠的证据,历史学家认为,今产翡翠的上缅甸地区古时(东汉及唐以后)曾隶属云南永昌府,因而有云南产翡翠之说。
在我国与外域的政治、文化、经济交流中,产于外域的许多玉石、宝石进入内地。其中,既产于内地又从外域输入的宝玉石有绿松石、玛瑙、孔雀石等玉石和萤石、水晶等,如来自伊朗的回回甸子(绿松石)和河西甸子;来自西域、印度、波斯、日本等地的玛瑙;来自印度和中东的萤石夜明珠;来自波斯的紫牙乌(石榴石)和碧玺(电气石)。在古代,仅产于外域的宝玉石有:来自阿富汗的青金石;来自印度的钻石;来自斯里兰卡的猫眼石;来自埃及的祖母绿;经波斯输入我国的巴拉斯红宝石(尖晶石)等。
由于部分古玉埋藏于地下时久,其颜色、光泽等产生了变化,可以产生颜色发黄、发灰、发白以及光泽变暗淡等变化,故鲜艳程度降低;有的还可因为玉石中所含的铁质氧化或围土的物质渗入尔产生斑点或色线(纹),俗称“沁色”,例如,民间传说玉器中有“血丝”者便可能为古玉,并认为是古玉吸取了古代葬尸的血气而出现。其实,部分古玉出现“血丝”多为葬土中氧化铁长期淋滤渗透的结果,而某些玉石在出产地时就可能含有此种“血丝”。此外,不法商人也可以将现代玉器埋于地下或用各种化学方法使其产生以上的效果。
古玉的制作工艺方面也是鉴别古玉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从新石器时代到商代初期的玉器,其雕纹方式为“双钩阳纹”,即在玉坯上不铲去“底子”,而是以在纹饰或浮雕周围磨出沟槽的方式突出纹饰和浮雕,故纹线和浮雕与隔沟的底子一样高低,而且 因切割工具的原因,沟槽往往是斜下的浅沟,而不是直切的陡壁。
有人说收藏古玉有三忌:忌油、忌腥、忌污浊之气,其中也有合理、科学的内容,如古玉沁入体油(如脸油)或沾(-175)满污垢,则可能伤及玉质,但说妇女欲盘(玩)古玉得先净手则是迷信的说法。对于来源为墓葬或不明出处得古玉,在收藏时,为卫生起见,则可用清水洗净后暴露于阳光之下以消灭细菌,除去异味、污垢、
最后需提醒读者:购买古玉时,一定要小心谨慎,要请有经验的人士作参谋,要有足够的时间观察、分析、对比,最好不要在旅游胜地购买古玉。此外,还需遵守国家有关文物保护的法规。
![]() |
![]() |
Copyright @2005-2009 AYJewelry.com [北京市普天成律师事务所-法律支持] 京ICP备05035978号 阿勇时尚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使用网站内任何图文. ![]() ![]() ![]() |